一、概述
戊二酸血症 (GA) 分为两型。第一型( GA- Ⅰ)是戊二酰辅酶 A 脱氢酶缺陷,导致赖氨酸、羟赖氨酸及色氨酸代谢异常,大量异常代谢产物戊二酸、 3- 羟基戊二酸在组织及血液内堆积而致病,主要以 神经症 状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第二型( GA- Ⅱ)是线粒体多种脱氢酶活性缺损,导致代谢异常疾病, 也称复合型脂酰辅酶 A 脱氢酶缺陷病( MADD ),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疾病,治疗难度大。本文重点简述 GA- Ⅰ。 北京家恩德运医院遗传咨询科窦肇华
二、临床表现
在婴儿期的晚期呈现出症状,包括 神经症 状如运动困难、渐进式的手足舞蹈症、肌低张力到僵硬、麻痹、角弓反张 ( 四肢向外翻转,身体呈弓状 ) 等,也可能会有 癫痫 或昏睡昏迷的急性发作。患者在两岁之前无明显异正常。在第 1 次急 性病 时,常误认为 癫痫 ,脑炎等。患儿可能遭受严重脑部损害却被误认为脑性麻痹。在首次发病后 , 可能会不醒人事或昏睡好几个小时。可有焦躁不安、无食欲,嗜睡和肌张力低,身体不适后,大脑可能很快地开始受到受伤。血液有机物异常,如血糖过低,中度到重度的酸中毒;晚期出现高血氨等机能严重失常。
GA- Ⅰ目前无法治愈,仍以避免急性发作与症状控制为主。患儿需要限制赖氨酸和色氨酸的摄取,才不会导致中间毒性产物过量的累积。目前已有戊二酸血症第一型专用的特殊奶粉。
三、诊断
主要是检测患儿尿液或血液中有机酸的含量。患儿尿液中戊二酸、 3- 羟基戊二酸排泄量比一般人高。血液中戊二酸也会升高;可能有低血糖、高血氨、血液中转氨生升高以及代谢性酸中毒。血液中的胺基酸正常。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戊二基辅 A 去氢活性为主。胎儿的诊断羊水中戊二酸量也可能提高。
四、遗传学诊断与咨询
(一)遗传学诊断
1. GA- Ⅰ属于单基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由于戊二酰辅酶 A 脱氢酶编码基因 GCDH 突变,导致酶缺陷所致。
2. GCDH 位于 19 号染色体( 19p13.2 )上,有 15 个外显子;该基因有 160 余种突变类型,其中绝大部分为错义突变。 GCDH 突变有遗传异质性在不同的种族与地区有热点突变。第 10 个内含子的 c.1244-2A>C 剪切突变点可能是中国人群的热点突变。
3. 本病的基因型与生化表型有相关性。纯合型患者的酶活性相对最低,相应生化改变也更明显;复合杂合性酶活性中等降低。临床表型、生化表型与基因型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4. 首选诊断是外周血基因组检测。
( 二)遗传学咨询
1. 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进行遗传咨询,提供遗传风险信息。
2. 患者双亲一般不发病,均为基因携带者。
3. 患者的同胞有 1/4 的发病;同胞中有 3/4 的表型正常, 1/2 的为基因携带者。
戊二酸血症 II 型介绍
戊二酸血症 II 型( GA Ⅱ)是线粒体多种脱氢酶活性缺损导致的代谢异常疾病,因此, GA Ⅱ又称“复合型脂酰辅酶 A 脱氢酶缺陷病( MADD )”。病因是电子转运黄素蛋白( ETF )或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 ETF2DH )缺陷导致多种脂肪酸、支链氨基酸等代谢障碍。重型可导致新生儿或幼儿期死亡,轻型者(迟发型)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以进行性脂肪沉积于肌组织为主要表,用维生素 B2 治疗预后良好。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ETF 有 ETF α和 ETF β两种亚结构,导致本病的基因变异位点有 3 个;从临床发病率和表现型来看,此3种变异并无显著差别。基因信息如下。
GA Ⅱ的临床症状
临床上, GA Ⅱ 主要分为“新生儿发病型”和“迟发型”两大类。近来,年长儿或成人后表现出肌肉异常等特征的病例逐渐增多。因此迟发型又被分为“中间型”和“骨骼肌型”两类。
新生儿型 生后数日内出现哺乳困难、呼吸急促、低血糖、高氨血症的症状,多数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此型患儿多有特殊样貌,合并多发性肾囊肿等。
中间型 乳幼儿期后发病。患者出现间歇性发作的无力、呼吸急促、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氨血症等。发病后,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猝死病例也有报道。
骨骼肌型 年长儿或成人后发病,表现为全身疲倦、肌张力低下、肌痛等症状。患者一般智力正常,治疗预后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