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医学杂志2007 年10 月第16 卷第5 期
黄晓燕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上海 200025)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形态不良的 不育 患者经干预性治疗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 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拟行IVF2ET 而于自然周期的卵泡晚期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形态不良的 不育 患者60 例,随机行 宫腔镜 辅助下刮宫术( HADC 组) 和常规单纯性刮宫术(DC 组) ,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形态的改变及其与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 结果 HADC 组与DC 组A 型子宫内膜的比例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B 型、C 型子宫内膜比例明显减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但该两组A 型子宫内膜的比例仍明显低于对照组,B 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HADC 组的临床妊娠率为56. 7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 0 %和DC 组的43. 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而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对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形态不良的患者,有必要选择合适的措施加以干预处理,以有效地提高IVF2ET 的治疗效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生殖医学中心黄晓燕
【关键词】 子宫内膜; 控制性卵巢刺激; 宫腔镜 ;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