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如何煮中药时,偶尔有人会问到:煮药得加多少的水?当被告知加水量必须超过药面2~3厘米时(如下图)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张俊新
他们总会加问一句:这是用来浸泡的水吧,不是还要倒掉的么?(!!!)
每年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多年前杨药师还写了一篇工作日记“洁净的汤药”,就是说的这个事,现在贴出来,看看当时个别极端的情况。下图:
同样的问题仍然有人问起。所以,把如何煮中药的一些细节写一写,希望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
怎样合理地煮中药
1、器皿:煮中药最好选用导热圴匀、保温性强,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的器皿,市面上常见的药锅有砂锅、陶器、瓦罐等。没有炭炉或煤气炉等明火的环境,比如使用电磁炉的情况,则可考虑用不锈钢锅,为了控水方便,建议选取相对高身的不锈钢锅。
不建议用铁、铜、铝等性质不稳定的材质制成的器皿,这些材质容易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后果。
2、水:采用洁净的饮用水,比如自来水、井水、纯净水和蒸馏水等等。
水量的控制:把药材(中药饮片)放入药锅,用手轻轻压住(不使浮起),加水,水量超过掌背面2~3厘米为适宜。
3、浸泡:加入适宜量的水后,让药材在水中浸泡30分钟。浸泡过程,水会慢慢渗入药材中,充分的浸泡有利于加快药材里的有效成分的煮出。
4、火:浸泡30分钟后,开火煮药。火分文武:武火势急力猛,温度上升快;文火势缓力弱,温度变化不大。一般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继续煮。在煮药过程中,适度的搅拌,既可以避免煮糊,又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煮出。
5、时间:
一般而言,普通用途的药材,进入上述文火煮药后,最后煮至一饭碗的药量(大约150至200毫升)即可,这种情况煮药时间的长短,大约30至40分钟(与煮药工具比如炉头大小器皿形状、药材量及加水量有关)。
而更多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煮药时间和药材的药性及用途有关,分列如下:
(1)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为主的药(典型的比如用于外感的药),不宜久煮,煮沸后控制在20分钟内即可。
(2)滋补类药必须文火久煮,充分煮出补药有效成分。
(3)半夏、附子、乌头等有毒的药,必须文火久煮,以减低其毒性。这类药的煮药时间和方法一般按医生和药师特别注明的情况决定(参见先煎项下)。
以上为第一次煮药,滤出第一次汤药备用。然后往药锅里加水适量(一般两碗水即可,可以是热水也可以是凉水,一般的药锅是经得起这种冷热相冲的),按上述方法再煮一次,滤出第二次汤药备用(这第二次煮药,就是广东话俗称的“翻渣”了,又称翻煎)。
将两次煮出的汤药混合均匀,分两次服用或按医嘱服用。
6、特殊药材的煮法,分列如下:
(1)先煎:甲壳类、矿石类药材,如龟板、鳖甲、磁石等,打啐先煮,15~30分钟(这个时间也可能是由医生特别注明)后再加入其它药材(此前,这些药材已经用适量的水预先浸泡30分钟)。如图
(2)后下:气味芳香,富含挥发油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等,宜在其它药材快煮好时才下,煮5分钟即可,主要是避免久煮导致挥发油损失。如图
(3)包煎:如旋覆花,含有绒毛状物,容易刺激咽喉。可事先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一起煮。
(4)单煎:又称另炖或另煎,如人参、西洋参。又如一些类似袋泡茶包装的中药粉末红景天、天山雪莲等,为了减少同煮时被其它药材(药渣)吸收,也可以选择单独煎煮。
(5)烊化:胶质、黏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角胶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然后与汤药兑服。
(6)冲服:散剂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等。
(7)焗服:就是直接冲泡服用,药材本身质地轻,用量较小,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及特殊成份,因此不宜 入锅久煎,如西红花、肉桂等。
7、服药时间
(1)一般汤药宜在饭前或饭后1个小时服用。
(2)驱虫汤药宜在早上空腹时服。
(3)安神汤药宜在睡前服。
(4)截疟汤药宜在发病前2个小时服。
(5)滋补汤药宜空腹服。
特殊情况的,必须按医嘱服用。
服药次数:一般情况,一天一剂中药,煮两次,两次汤药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特殊情况的,必须按医嘱服用。
8、服药方法:
汤药一般温服。
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特殊情况必须按医嘱服用。